Few people in Taiwan know how to make bamboo rafts. This bamboo raft model was constructed with wood based on ancient techniques.

This is because wood lasts longer than bamboos. In fact, it is a lot more difficult to mimic the bending shape of bamboos with juniper. This work is a testimony of Mr. Hong’s mastery.
The bent “bamboos” (wood in fact) were arranged with C-shaped clips, in order to avoid unevenness.
台灣現在會製做竹筏的人已經非常少了,此竹筏模型是遵循古法以木材竹子製成 古代的先人要航行於水上,最經濟的工具就是竹筏,竹子在當時價格便宜,又堅固,經過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老祖宗的智慧改良,己經讓竹筏的堅固及製作方式成熟,成為古代成熟的輕便工具。 古式竹筏風帆是東港特有的生活文化,由於早年運輸工具不發達,東港的漁夫必須利用古式竹筏風帆,前進到小琉球地區四周獵捕鯊魚,是重要的生財工具, 沒有馬達為動力的年代,前進靠的是風的力量,除了補魚之外,竹筏也是往返兩岸的重要交通工具,操作者必須接受訓練,才能在海浪上平穩前進,時代進步後,科技發明的現代馬達驅動的船隻已取代風力驅動的古式竹筏,現代仍是有所謂的竹筏,但是"竹"已經變成塑膠製的管子,竹筏已經消失了數十年。 古法製造的竹筏雖然工法繁複,但每道工法都是先人的智慧及經驗的累積,竹筏的製造方式因竹筏的使用性不再,已經快失傳了,在現代雖然不是生財工具,操作及使用仍然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傳統竹筏製作
麻竹取材
麻竹是竹類中最大的品種,是最適合做竹筏的材料, 做竹筏時得先選合適的大小及熟度,選好後再削去青皮,然後再將竹尾當成竹筏的船頭,經過師匠用削出來的青皮點火慢烤,使竹子一節一節的彎曲才能讓竹筏的前 端往上彎,才能抵浪,剛處理好的竹子要經過防蟲打光等步驟,如此竹子以後較不會生蛀虫,再請師匠用骨架將竹子拼裝而成,是用鐵絲綁起來,也有用那藤皮來綁,經過約二、三年再重綁,以免鬆脫。竹筏大小要看它的長度和它的數目而定,大的有十二枝,小的有七枝不等,長度在二十台尺至三十台尺左右,看大小而定。
麻竹削皮
師傅熟練的刀法將麻竹一一去除青皮,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去除青皮的深度是有要求的,削的太薄青皮去的不夠,削的太深則會影響麻竹的使用厚度,每支麻竹的削皮厚度是一致的,這樣在彎曲時麻竹才不會斷裂或是開口笑。


烘烤麻竹成形
麻竹彎曲成形,利用高溫將麻竹一段一段分別加溫,再依所需的角度慢慢彎曲成形,同一艘竹筏的彎曲麻竹角度要一致,配合上才會美觀。
麻竹絞合組裝
完成的麻竹依序排列固定,使用傳統的竹筏綁線方式固定,傳統的綁線方式是前人數百年經驗的累積,已經經過數百年考驗,是最可靠的固定方式。


附件組合
再來安裝固定好竹筏的配件,竹筏已經完成好90%了
安裝桅杆 風帆
再來就是桅杆及風帆的安裝,竹筏的帆布也是依古法製成,帆布是棉紗織成的棉布,因棉布怕濕氣,若一受潮便會腐爛,所以必需利用一種植物叫做「薯榔」的汁液來做染料,這種染布方式也快失傳了。


竹筏試航
最後需下水試航,由老師傅親自下水試航,多年的經驗一一檢視確認後,在海上試航,另一位師傅還親自下海由各個方向詳細檢視竹筏的狀態,上岸後再檢視有無進水。